手机端
报名
分享
联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信息
康复医疗将迎“春天”?多部委联合发文 鼓励部分公立医院转型!
0
发布时间:2021-08-19 浏览数:481

康复医疗将迎“春天”?多部委联合发文 鼓励部分公立医院转型

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痊愈出院有时并非终点,对不少骨伤、神经病变、肿瘤疾病等患者来说,治疗后面临着漫长的康复过程,需要专业医学资源支撑。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多部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增加康复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2022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6人

今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该文件由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印发。

康复是临床之外的重要医学组成。对于不少完成临床治疗并出院的患者,想完全回归正常工作生活,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需要借助专业人员和机构的帮助。

国家卫健委今日表示,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件的印发,意在增加康复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根据设立的目标,力争到2022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康复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复医疗服务。

文件还提到,加强突发应急状态下康复医疗队伍储备。各地要依托有条件、能力强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医医院康复科和康复医院组建或储备康复医疗专家库,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专业过硬、调动及时的应对重大疫情、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康复医疗专业队伍,强化人员、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切实提升突发应急状态下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鼓励一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

一座城市应当有多少康复医疗资源?

原则上,每个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地级市至少设置1所二级及以上康复医院;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门诊。

床位需进一步增加。

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应推动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起,北京已提出部分公立医院转型康复医院。当时,有相关负责人指出,三级医院心脑血管、肿瘤等住院患者一半以上需要康复治疗,而对脑神经和骨科疾病患者来说,如果不能获得及时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因出口不畅,一些患者常滞留在三级医院,不利于得到专业康复训练。

在基层,加强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能力建设。并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康复医疗门诊,为群众提供便捷、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

社会力量也被吸纳其中。文件提出,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

三级机构定位不同 大医院重点针对急危重症

有专业人士指出,康复转诊是一大难题,“上转人多,下转人少”。

文件提出,要完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借助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建立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

具体来说,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三级康复医院重点为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公立三级医院要承担辖区内康复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研究成果推广等任务,发挥帮扶和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三级医院积极参与。

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二级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者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鼓励积极开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服务。

神经、心肺、肿瘤、疼痛……将推动康复医疗多学科建设

不同的患者,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也不一样。

文件提出,根据不同人群的疾病特点和康复医疗服务迫切需求,积极推动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肿瘤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疼痛康复、重症康复、中医康复、心理康复等康复医学亚专科建设,开展亚专科细化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指导和康复随访等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新开展康复医疗与外科、神经科、骨科、心血管、呼吸、重症、中医等临床相关学科紧密合作模式。强化康复早期介入,推动加速康复外科,将康复贯穿于疾病诊疗全过程,提高医疗效果,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功能恢复。

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加强合作,提高其康复水平。

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优先为失能或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有迫切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提供居家康复医疗、日间康复训练、康复指导等服务。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